阿里巴巴上市懸而未決,京東已經率先IPO,而近日,新浪微博在美國提交IPO申請的消息讓眾多網友又將關注的目光轉移到了新浪微博身上。只是,從2013年注冊人數達到最高峰一躍成為中國領先社交網絡,再經過后來的草根大V封殺、投入阿里巴巴的懷抱,再到后來的強行信息推廣,新浪微博似乎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今天突然宣布IPO,是否已經為時已晚?
不得不承認,新浪微博是成功的。但是這成功只能代表曾經,不能代表永遠。
“2013年12月,新浪微博擁有1.291億月活躍用戶(MAU),平均每天活躍用戶數量(DAU)達到
6140萬,2012年12月的月活躍用戶數量為9670萬,平均每天活躍用戶數量為4510萬”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來自廣告和營銷的收入為5104.9萬美元,其他來源的收入為
1488.0萬美元,營收總額為6592.9萬美元。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來自廣告和營銷的收入為1.48426億美元,其他來源的收入為
3988.7萬美元,營收總額為1.88313億美元。”
這些數據,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沒有對比,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有多強大,揚長避短是每個人也是每個企業做事的一致做法,但并不代表就可以因此而欲蓋彌彰。詳細的數據應該被用來評估企業的發展前景,是上坡路還是下坡路,是扶搖直上還是一瀉千里?或者,可以用對比來讓人們對于該企業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以及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據新浪微博IPO招股書所述,
1、“考慮到我們的運營歷史較短,仍處于盈利模式發展階段,因此將運營業務進行同期比較或許意義不大。”
2、“此次IPO籌得的資金將主要用于提升品牌認知度,保留優秀員工,為他們提供股權激勵,并爭取更多資金。”
我們或者能夠從中閱讀到一些隱含的內容,一個是新浪微博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雖然已經處于扭虧為盈的狀態,但盈利仍很不理想,另外一個是本次IPO目的是為公司的發展籌集更多的資金,實際上,也許很多公司IPO都出于同樣的目的。
既然如此,為何新浪微博不選擇在2013年最火的時候IPO,而是在這個仿佛已經被更多人遺忘的時候進行IPO呢?也許,下面的猜測有助于你發現真正的答案:
A、聯姻阿里之后發展并不理想。新浪微博在發展頂峰的時候選擇投入了阿里的懷抱,但兩者聯合之后并沒有出現更火爆的場面,而是逐漸走下坡路,因而,新浪微博急于自救,利用目前所擁有的還可以拿出手的數據來進行IPO,無疑是自救最好的辦法;
B、迫于微信的壓力。微信出現的時間雖然要遠遲于新浪微博,但微信這兩年的發展已經超過了新浪微博,特別是微信支付出現之后,微信的關注重點已經超過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想要在發展的比賽中贏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想辦法自救。
遺憾的是,新浪微博太自傲,在最鼎盛時期沒有乘勝追擊進行IPO,而是將希望全部寄托于阿里巴巴身上,這是直接導致了新浪微博衰敗的根本原因,加上之后一連串無論是用戶還是草根大V的損害并沒有采取任何補救措施,也使得新浪微博逐漸失去民心。
新浪微博已垂垂老矣,現在想借IPO之力,是否回天乏術?